税筹已死,我却松了一口气
从2017到2024,当“税收筹划”成为一场全民游戏,我选择了不跟风、不迎合,甚至因此失去客户。但今天,我知道自己做对了。
从2017年到2024年,“税收筹划”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游戏。高管、网红、小微企业老板纷纷涌入,一个个“聪明人”把20%的个税变成2%,把企业所得税变成“返还”,把一个几百万利润的企业“优化”成多个亏损小微。
他们的“玩家指南”很简单:灵活用工平台、个体工商户、小微拆分、虚构合同,甚至连业务也不用搞懂,只要照着做,税就能“筹划”掉。
这种所谓的“筹划”,其实就是在虚构事实——虚构身份、虚构交易、虚构商业模式。
更讽刺的是,这种税筹压根不需要什么专业。那些年,满大街的无证代理人、销售话术型“顾问”比比皆是,个个都能讲出一套“你开个个独吧”、“签个返佣协议就行了”的“专业建议”。
可现在,一切结束了。
图片
图片
1
图片
01|这些年,我们都在玩什么?
最典型的是高管个税的筹划。公司不再发工资,而是让高管去注册一个个独公司,然后签一份“服务协议”,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发放“服务费”。20%的个人所得税瞬间变成2%。
企业所得税更不用说。利润太高?拆几个小微公司走优惠政策;客户太敏感?走返佣、走供应商通道;业务不好讲清?“找票”“倒票”一样搞定。
而网红则走向了另一种极端。明明是个人行为,却设立文化传媒公司、工作室,虚构“分成模式”,甚至干脆把流量收益装进几个“家族公司”里,套用税收洼地政策。
这些操作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只有一句话:把真实的经济行为伪装成虚构的形式,以获取税收利益。
说白了,这是“逃税”,不是“筹划”。
图片
2
图片
02|为什么这种税筹能横行七年?
我不否认,这七年税筹盛行的背后,是税收环境在不断演进。政策确实滞后,监管也有空白,执行层面或有些模糊空间。
但更深层的原因,其实是企业主的短视,和整个行业的劣币驱逐良币。
不少企业主其实并不关心税法、合规、长期风险,他们更相信“别人都在用的方式”,更追逐“眼前能省下的税”。而那些没有专业能力的代理机构,正好满足了这种心理:话术一流,执行粗暴,结果就是——税筹成为一种“买套路”的市场行为,而不是基于真实业务逻辑的专业设计。
图片
3
图片
03|现在结束了,天真的塌了吗?
到了2024年,监管全面收紧,技术手段全面升级。“看穿交易实质”“金税四期”“数据联动核查”这些词,不再是写在文件里的口号,而是一个个真实案例在告诉市场:过去的玩法不能再玩了。
于是,市场上一片哀嚎,“税筹死了”,“业务做不了”,“大家都回到缴20%了”。天塌了吗?不。对我来说,这是一次迟来的拨乱反正。
不是我装清高,而是我始终觉得:真正的税筹,应该是为企业的真实业务服务的,而不是虚构出一个“假业务”去对抗。
图片
图片
4
图片
04|洗牌之后,是专业者的时代
税收筹划并没有消失,只是**“投机型筹划”退出了历史舞台**。剩下来的,是我们这些愿意深入业务场景、理解政策边界、用合理方式帮助客户优化税负、控制风险的人。
税务规划、成本结构设计、地区政策适用、国际税收安排,这些都是高度专业、需要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工作。而未来的企业主,也终将从“你帮我把税省掉”进化为“你能否为我设计一条长期可持续、合规高效的经营路径”。
图片
5
图片
05|失去一些客户,是我为坚守原则付出的代价
我还记得,在那场“人人谈税筹,个个学开个独”的年代里,我曾经因为坚持不做虚假的税筹,而失去了一些客户。
有的企业主当场翻脸,说“别人都能做,你怎么不行?”;也有人悄悄离开,只因为我没有给出那个“能省税的好办法”。他们或许以为我是能力不够,也或许以为我太迂腐。但我知道,我只是不愿意靠编造虚假交易去获得客户的信任,更不愿意拿客户未来的风险来换眼前的利益。
我曾经怀疑过,自己是不是太“理想主义”。可现在回头看,我庆幸自己守住了底线。因为终究,有些东西,比一时的客户关系更重要——那就是职业判断、专业尊严,以及对行业未来的信念。
税筹的终结,并不是行业的终结,而是投机主义的终结。它不是“天塌了”,而是“秩序来了”。
当那些不需要专业的“税筹顾问”被时代清除之后,剩下的,是愿意长期投入专业、深入理解政策、坚持做正确的事的人。
这,才是我一直等来的时代。
如果你也有同样的理念,欢迎加入我们,一起做真正有价值的财税管理。